1950年元旦刚过,北京的寒风裹着积雪打在新华门的红墙上。清晨六点多,值班警卫悄声议论:“总理今天一大早就开会配资平台炒股,八成又是要紧事。”他不知道,周恩来手里的电报已经决定了自己短时间内的去向——飞往莫斯科,与毛泽东会合,完成中苏谈判的最后冲刺。
电报只有寥寥数十字,却包含两个关键信息:一是谈判进入攻坚阶段,需要周恩来亲自到场;二是国内必须有人挑起总理担子,确保政务不脱节。周恩来把电报折好放入口袋,沉默了两分钟,然后让秘书起草一份中央会议通知。会场选在怀仁堂,时间定在1月9日。
怀仁堂灯火通明。周恩来开门见山:“我出国期间,国务院日常工作需要有人主持。我与主席商量后,认为董必武同志最合适。”说完,他目光掠过每一张熟悉的面孔。林伯渠轻轻点头,朱德抿着茶杯露出笑意,刘少奇干脆合掌示意同意。没有反对,也没有犹豫,会议只用了二十分钟就结束了这一重大人事安排。
董必武此时六十四岁,资历厚到没几个人能望其项背。辛亥革命他在武昌城头扛过枪,南昌起义后他护送周恩来突围,长征路上又在雪山里救过不少战士的命。年龄不算优势,但经验和威信正是新中国最缺的。毛泽东在回电里写道:“此人稳妥,老成,可托大事。”
第二天,董必武来到国务院礼堂,简短发表了一段讲话:“国家刚成立,各地灾情严重,剿匪也在胶着。我暂代总理,但万事总还是党的集体领导。”说到“暂代”两个字,他特别加重了语气,既表明身份,也给干部们吃下一颗定心丸。讲话不到八分钟,却把工作方向定得清清楚楚——救灾、剿匪、稳物价、立法。
1月中旬,河北、山东连遭旱涝夹击,老百姓缺粮少衣。董必武拍板组建跨部委视察组,自己亲自圈定名单,要求“眼睛要毒、脚力要硬”。他给内务部长打电话时半开玩笑:“去灾区别摆花架子,回北京要带泥土味儿。”电话那头沉默几秒,只回了一句“记住了”。
视察组走后,董必武盯着粮食调度。库存数字摆在桌上:全国可用粮三百多亿斤,其中西南、华东用于解放战场的配给已排定,余量并不宽裕。有人建议再行征购,董必武却摇头:“冬天再采买会逼涨价格,结果还是老百姓吃亏。”他改用“东粮西运、先急后缓”的思路,从四川、湖北调拨二十二亿余斤陈粮北上,铁路运力紧张,就用汽车短驳,沿线设临时灶台,保证运输兵十分钟能喝上热水。
运输队伍出发那天,北京下了今冬最大一场雪。董必武站在台阶上没多说话,只问带队军代表一句:“路上冻车怎么办?”对方答:“拆炉子烧柴。”他点头:“行,别让一车粮烂在半路。”这种近乎苛刻的交代,把“不能饿死一人”的命令落到了细节里。
2月初,敌特趁灾情在华北农村散播谣言,声称“新政府不管饿死人”。董必武立即指示公安部:剿匪打特必须配合救灾,先稳人心再破案件。公安部很快提出“粮情摸底+治安联防”双方案,他予以批准,并拨专款购置短波电台,确保边远县区的报警“3小时必达”。短短一个月,北方局势明显转稳,国民党残余被迫向山区溃逃。
忙完救灾,董必武又把注意力转向物价。1949年底到1950年初,上海棉布价格波动达15%,广州米价涨幅更高达18%。若任其蔓延,货币信心将再受冲击。他召开财经会议,请上海市长陈毅汇报情况。陈毅一句“资本家囤货惜售”,引来董必武一句反问:“有法可依吗?”财经口同志当场递上《统一物价草案》,董必武圈了“紧急”二字,并建议加上一条“违规罚没与平价销售并用”,次日即生效,棉布和粮价一周内回落到正常区间。
立法也是董必武挂心的事。2月下旬,《婚姻法》草案摆到桌前,他细读三遍,着重把“禁止包办买卖婚姻”条款的措辞改得更硬:“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他人结婚”。负责起草的同志有点担心:“措辞太刚,基层能接受吗?”董必武淡淡一句:“先立规矩,再讲适应,不能因为旧习惯退一步。”最终文本如期送呈全国政协,为一年后正式颁布奠定文本基础。
与周恩来、毛泽东的通讯保持高频率也是董必武的习惯。平均两天一封长电,内容详尽到每个省的气温、一个口号的反馈。毛泽东有次在莫斯科看完电报,笑着对周恩来说:“老董真行,情况比咱们在延安时掌握得还细。”周恩来也笑:“他用的是老资格,却干出了新办法。”
3月4日凌晨两点,北京西郊机场灯火通明,毛泽东和周恩来乘机返抵祖国。董必武赶到机场迎接,周恩来第一句话是:“家里一切可好?”董必武回答:“情况稳定,粮食已经送到灾民手里。”毛泽东拍拍他的肩膀:“辛苦了,这两个月没让老百姓饿肚子,就是大功。”一句简短评价,足抵千言。
卸任前,董必武做了最后一件事——把所有紧急批件按类别装订成册,封面写着“供总理参阅”。周恩来看后感叹:“工作交接能做到这样,未来的国家行政标准就有了样板。”
董必武继续担任副主席、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职,直到1975年病逝。追悼会上,礼兵缓缓抬起覆盖党旗的灵柩,邓小平宣读悼词时声音微哑:“董老为共和国立下的功勋,山河可鉴。”话语简短,却点明了他早在1950年那场代理总理的考验中,就已经把“能胜任”的答案写在了国家的最初岁月里。
人们常问:除了周恩来还有谁能当总理?答案其实在历史细节中早就浮现——毛主席一句“董必武可托大事”,加上中央领导一致的点头,正是对这位老革命家能力的最好注脚。现实告诉后人:关键时刻,国之柱石从不缺席,也从不会迟到。
德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